俄萨尔马特战略导弹爆炸影响分析及启示
综合俄罗斯、乌克兰、乌兹别克斯坦媒体、英国BBC电台消息,2024年9月20日—21日,俄罗斯萨尔马特新型洲际弹道导弹(RS-28)试射失利,导弹在发射井内爆炸,发生重大事故。
据美国行星实验室2024年9月21日在网络上发布的卫星图像显示,在俄罗斯普列谢茨克发射场出现1个由爆炸形成的巨大弹坑以及4台消防车。另据美国宇航局火灾信息资源管理系统在9月20日至21日记录,普列谢茨克发射场发射台上出现的2个异常高温点以及普列谢茨克地区的森林火灾。另据俄罗斯topcor网站9月22日报道,近日,俄罗斯进行萨尔马特洲际弹道导弹发射试验时,可能发射失利,引发大火。俄罗斯军事分析人士称,该导弹直接在发射井中爆炸,对位于阿尔汉格尔斯克州的普列谢茨克发射场造成破坏,预计后续需要较长时间,用于恢复发射场基础设施及相关能力。
萨尔马特导弹性能
萨尔马特洲际导弹是俄罗斯在研的新型重型液体战略导弹系统,用于替代即将退役的撒旦战略导弹(SS-18),北约代号SS-X-30,俄罗斯代号PC-28,2009年开始研制,先后列入俄联邦《2011-2020年国家武器装备计划》和《2018-2025年国家武器装备计划》,是近年重点发展的战略导弹武器。据公开资料,该导弹已于2022年4月进行过1次成功试射,计划2024年左右服役。
萨尔马特导弹与现役撒旦导弹
的技战术性能比较
展开全文
萨尔马特导弹采用两级液体发动机,第一级由格卢什科能源机械科研生产联合体负责研制,采用改进的15D285发动机(代号RD-274,是SS-18导弹的一子级发动机)。该型发动机由4台15D286单燃烧室液体发动机构成,为降低总体质量,可能改用2台15D286发动机(代号RD-273)作为新型导弹的一子级。二子级采用改进的液体火箭发动机,由化学工业自动装置设计局研制。
外媒故障分析
当前,俄罗斯官方并未对此次事故作出任何评论,因此尚未获得可靠的官方结论。以下梳理总结了俄境外媒体发布的部分零散故障分析资料。
爆炸前后卫星图对比
加注期间导弹爆燃。据乌克兰Militarnyi网站报道,由于萨尔马特导弹使用液体燃料,因此可能是推进剂加注期间发生了爆燃,爆炸后留下较大弹坑,这也就能够解释美国眼镜蛇球侦察机没有及时反馈本次事故的原因,因为该侦察机主要用于监测战略导弹点火发射试验。不过,也不排除导弹在发射过程中坠落的可能性。
另据英国BBC电视台9月23日报道,英国女王大学国际防务政策中心“俄罗斯核武器”研究项目负责人帕维尔·波德维克表示,萨尔马特导弹的爆炸直接发生在发射井中,与导弹无法起飞有关,这种事故以前也发生过。不过,他认为,这种爆炸在理论上是由推进剂爆燃引起的,虽然俄官方未公布萨尔马特的推进剂组分,但导弹推进剂通常都是易燃易爆的化学物质。
关键部件质量或技术存在缺陷。据乌兹别克斯坦anhor网站9月22日报道,据俄国防部消息人士透露,由于西方严厉制裁,俄罗斯导弹的技术部件可能存在问题。该人士表示:“受制裁影响,俄罗斯很难获得一些特殊的芯片,一些电路板被俄国产电路板取代。”这些关键部件可能存在设计问题,或在生产过程中出现未被检测出的质量缺陷。
组织管理混乱。据乌兹别克斯坦anhor网站9月22日报道,在组织管理方面可能有两点原因造成本次事故。首先,“这次试射工作非常匆忙,据说项目负责人希望在9月底进行1次发射,在10月初普京总统的生日来临之际再进行下次发射”。发射准备工作不够充分导致失利。其次,项目资金流失也是重要原因。一位俄罗斯消息人士指出,“虽然俄国防部为萨尔马特导弹的制造和试验投入大量资金。然而,这些国家资金并未全部真正投入研制”。由于资金实际投入有限,未能充分投入至试验、制造等关键环节,存在研制试验次数大幅减少,质量管理环节不够规范等情况,造成了试验不充分和产品质量缺陷等情况,最终导致失利。
故障定位研判
萨尔马特导弹试验用发射井被炸后,原发射井处呈现黑色深坑,已经完全没有井的外观,据外媒数据,坑直径约65~70米。坑内部发黑,内表面过火严重。同时,坑内部相对平整,没有出现大量土壤自下向上翻起以及地面塌陷现象。根据没有出现地面塌陷的情况及大坑直径,初步研判,导弹爆炸时,并非全弹在井内爆炸,较大概率是导弹在发射井中部以上位置爆炸,导致发射井上半部分炸毁并引起大面积燃烧。
美国Maxar商业遥感卫星公司
于9月21日在更近处拍摄的照片
导弹弹射出筒后,第一级发动机未点火成功,导弹失去动力坠落,落回发射井过程中,一子级和二子级燃料及氧化剂贮箱先后破裂导致爆炸起火。
发射故障的位置聚焦于一子级发动机未按指令点火。导致该故障有两种可能。其一,一子级4台发动机同时发生故障未能点火,根据工程经验,4台发动机同时故障的概率相对较低。其二,点火指令传输故障导致未能点火,概率较高。该故障与在萨尔马特导弹前身SS-18战略导弹的一次发射故障极为相似。1986年3月,SS-18弹道导弹(俄代号R-36M2)出现了自爆事故,导弹在冷发射时被燃气蓄压器成功弹射出井后,一子级贮箱增压指令没有正常传达,导致一级发动机没有启动,失去动力的导弹又坠入井内,引发剧烈爆炸,完全摧毁了发射井,留下了深度30米,直径60多米的弹坑。
影响分析
唯一的试验井遭到毁灭性破坏损失惨重。挪威分析人员Tur Are Iversen指出,发生爆炸的萨尔马特导弹发射井,即代号为163/1号的发射井,是普列谢茨克发射场唯一一个从苏联标准改装为适用于第五代洲际导弹的发射井。其建造成本大幅高于普通的发射井,根据目前破坏情况,其恢复时间至少2~3年,且建造成本高昂。
萨尔马特研制和部署时间大幅推迟。俄军原计划在2024年部署萨尔马特导弹,用于部署该导弹的发射井有6口,其中1~2口将于2024年底建造完成。由于此次发射事故,萨尔马特导弹还将进行数次飞行试验进行技术改进与验证,研制时间将延长,部署时间至少推迟3~4年。
俄军核威慑力遭受质疑且大国威信受损。近30年来,核力量现代化是俄军事力量发展的重中之重,核威慑力是俄罗斯应对严峻外部压力的关键支柱。然而,萨尔马特导弹的严重故障,导致外界开始质疑俄罗斯核武器的研制实力、核威慑力及核武可信性,致使俄罗斯大国威信受到一定动摇。
结 语
萨尔马特导弹故障原因分析和定位研判对重大武器装备领域发展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萨尔马特外观
武器装备研制生产中应高度关注试验与部署安全问题。武器装备生产过程中,安全问题是重中之重,俄罗斯本次事故为我们敲响了警钟。萨尔马特导弹所使用的液体火箭发动机虽然具有优越的性能,然而,液体燃料大多为易燃易爆的危险物质,因此其稳定性与安全性问题不容小觑。由此认识到,在对在研武器系统进行加注、储存、运输及部署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循安全管理规范、完善防护措施,并做好定期检查与监控工作,确保武器及附属设施保持良好状态。特别是在导弹武器密集试验、批量部署的背景下,更应关注发射设施、发射场地的安全管理,消除危险隐患,确保武器装备和附属软硬件体系安全。
遵循武器研制流程并尊重客观研制规律。通常,导弹在投入战斗值班前,应进行多次全弹飞行试验。据英国女王大学国际防务政策中心“俄罗斯核武器研究”项目负责人马克西姆·斯塔洽克透露,俄罗斯国家航天集团原计划在列装前对萨尔马特导弹进行至少5~6次成功试射。然而,该导弹仅仅经过了一次成功试射就进行了列装。相比之下,其前身撒旦导弹各型号(6种型号)在研制阶段至少进行数十次发射,用以检验结构设计合理性和技术性能的稳定性。俄军在萨尔马特的研制过程中,并未遵循基本的研制流程和客观规律。在乌克兰危机焦灼的背景下,俄方急于加强核威慑作用,而忽视了对该导弹的充分测试和总体质量把控。由此认识到,对于在研的新型武器系统,应按照研制经验和规范流程推进研发,不可因急于求成或减少投入而缩短和跳过关键研制过程。
确保关键部件供应链自主可控。当前,乌克兰危机持续消耗俄罗斯的海量战备资源,使其战略储备捉襟见肘,同时在西方的严格制裁下,俄罗斯从国外获取关键零部件的渠道基本被切断,两相作用,加剧了俄罗斯对关键部件获取的难度和迫切性。然而,在战略武器装备核心部件的研发制造及原料供应领域,俄罗斯并未全面实现国产化替代,例如在用于实现武器控制的芯片技术等前沿核心技术领域。
由此认识到,对于重大武器项目,在研制之初,应预先布局,及早确定关键技术,建立关键技术攻关团队,同步策划供应链保障体系等。从上而下,高度重视先进武器关键部件的自主研发、自主制造、原料自主供给等综合能力,确保国家战略武器供应链的安全和稳定,建立自立、自给、自强的高韧性国防工业体系。
评论